那麼,生命在最後的幾週、幾天、幾小時裡,
到底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呢?
一個人臨近去世時,體內又會出現什麼變化?
在想什麼?
需要什麼?
我們該做什麼,不該做什麼?
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能以舒適、寧靜甚至有個美麗的終結?
臨終期一般為 10 到 14 天(有時候可以縮短到24小時)在這一階段,
醫生的工作應該從「幫助病人恢復健康」轉向「減輕痛苦」。
臨終的病人常處於脫水狀態,吞嚥出現困難,
周圍循環的血液量銳減,
所以病人的皮膚摸起來涼涼的...
你不要以為病人會冷,需要加蓋被子來保溫。
相反,即使只是在他們的手腳加上一點點重量的被子,
絕大多數臨終病人都會覺得太重、無法忍受。
呼吸衰竭,會使得臨終病人呼吸困難,
給予氧氣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。
但他們已失去了利用氧氣的能力,
此時給他們供氧是無法減輕這種「呼吸飢餓」的。
正確的做法是:打開窗戶和電風扇,
在病床周圍留出足夠的空間。
另外,
使用嗎啡或其他有類似的合成麻醉劑,
來減輕病人呼吸困難和焦慮的最好辦法。
當吞嚥困難使病人無法進食和喝水時,
有些家屬會想到用胃管餵食物和水,
但瀕亡的人常常不會感到飢餓。
相反,脫水的缺乏營養的狀態會造成血液內的酮體累積,
進而產生一種止痛藥的效果,
使病人有一種異常愉快感。
這時即使給病人灌輸一點點葡萄糖,
都會「抵消」這種異常的愉快感。
而且,此時給病人餵食還會造成嘔吐、
食物進入氣管容易造成窒息、
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掙紮等後果,
使病人無法安靜的走。
靜脈輸液,
雖然能解決陷入急性意識模糊狀態病人的脫水問題,
但同時帶給病人的是水腫、噁心和疼痛。
在生命的最後階段,
甚至在去世前三個月之久,
不少病人和別人的交流減少了,
心靈深處的活動增多了。
不要以為這是拒絕親人的關愛,
這是瀕去世的人的一種需要:
「離開外在世界,與心靈對話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