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有一些已經出名的演員,選擇艷星這條路,初衷只是為了掙脫「玉女」的標籤。
比如邱淑貞、李麗珍,一開始只是想嘗試其他風格的角色。
但奈何當時厭女的環境,對女性形象的想象和塑造能力有限,讓她們滑向了另一個極端。
大量擦邊情節都帶有濃重的媚男意味,還被媒體大肆渲染為「女星為爆火不擇手段」「失足」的花邊談資。
大量艷星的真正推手,實則是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環境。
37/40
畢竟,類似情況不會在男演員身上發生。
穿脫自由的男演員,不會因為一場戲就被一輩子戴上污名化的帽子。
梁家輝到處露屁股,被誇敬業。
湯唯演《色戒》后被封殺、被輿論攻擊,同樣做出犧牲的梁朝偉卻全身而退。
38/40
而這些問題其實也是這兩年才真正引起反思。
性別意識萌芽,女性不公處境越來越引發關注。
性別視角的電影批評方式也越來越普及化,不僅流行用女性主義觀點評新片,很多老電影也都被換了個角度重新解讀。
這部電影,以及早年的《女子監獄》,實際上創作時並沒有帶著鮮明的女性意識,但很多新的觀眾卻都更容易由此感發。
現實的不公難以很快消除,電影至少可以使其被看見。
只可惜,當下的電影反而在淡化這一現實。
雖將女性議題前置,卻只知美化女性角色,柔化環境的殘酷,粉飾真正的不公。
《拯救嫌疑人》中,「援交女」成了急於被撕掉的標籤,瑕疵的女性角色不存在。
39/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