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失敗的家庭教育:焦慮的母親,易怒的父親,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

爸爸的壞脾氣,是孩子性格缺陷的伏筆

耒陽市曾發生這樣一件事:

一個孩子(小王)放學后,向父親聲稱,同學小徐搶走了自己300元錢。

盛怒之下的父親,提起鋼管就把小徐毆打成重傷。

然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,經過警方的調查,小徐根本沒搶錢,而是小王自己偷了錢,害怕父親打罵撒的謊。

美國衛生組織曾提出,父親的功能是:恰當規訓孩子,引導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。

然而脾氣暴躁的父親,卻成了孩子行為出錯的源頭。

驚恐的孩子只會琢磨,「這事該如何不被我爸發現」。

想問題的方向錯了,孩子解決問題的動作自然會變形。

易怒的爸爸,是孩子逃避問題的開始,也是自卑的源頭。

響徹奧地利的文學家卡夫卡,在愛情上,他憂鬱,所以三次訂婚,三次退婚,終生未娶;

在事業上,他自卑,即使被公認為天才,他依然對自己的作品不自信。

而造成這一結果的源頭,皆來自他的父親。

《致父親》一文中,他寫過這樣一段話:

「你沒有真正打過我,可是你的叫嚷聲、漲得通紅的臉、急匆匆解下褲子皮帶要打人的樣子,對我來說比真的打在身上更可怕。
這些都讓我感覺像絞刑,無比折磨人。


即使臨終,他依然不敢承認自身的價值,他以摧毀自己的方式請求摯友馬克思,在他死後,燒毀他所有的日記,手稿和札記。

他如此痛苦地回顧自己的人生:

「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寫著『我粉碎了一切困難』,我的手杖上則寫著『一切困難粉碎了我』。


心理學有個名稱叫「原生自卑」,它誕生於孩童時期的創傷,主要是源於「吼叫式」家庭教育。

暴躁打罵,從來不是教育,而是父親的情緒發泄,它是對孩子的一種「精神體罰」。
只會摧毀孩子的自尊,掐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一個亂髮脾氣的父親,是孩子一生的悲哀,也是家庭的毒藥。

3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