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庭越過越幸福,從戒掉這4種語氣開始

抱怨的語氣
抱怨是一種慢性毒藥,會一點一點腐蝕掉內心的積極能量。

沒有人希望身邊有個怨氣「泄漏罐」,也沒有人會無條件、無限制地「吸收」一個人的怨氣。

抱怨如此遭人嫌,是因為抱怨者從來不想著解決問題,只是一味地將責任外推。

而抱怨對象始終是被譴責,被審判的一方,不僅要接受控訴,還要被催促著「贖罪」。

事實上,犯錯的人本可以在愧疚心的驅使下改過自新,但抱怨只會抹殺掉愧疚,從而激發叛逆心理。

看過一則案例。

一位媽媽為14歲兒子厭學的事情感到焦頭爛額。

兒子剛上初中沒多久,就變得十分暴躁,不僅拒絕溝通,還總是和父母吵架,弄得一家子都不得安寧。

有一回吵架,兒子甚至將媽媽推出房門,讓她摔在了客廳地板上。

出現這樣的家庭鬧劇,和這位媽媽的「抱怨式教育」有直接關係。

她日常對兒子的說話方式是這樣:

「你成天就知道玩,太讓我失望了!」

「期中考試成績那麼差,你對得起爸爸和媽媽嗎?」

「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沒良心的孩子。


面對這麼多抱怨,成年人估計都難以招架,何況是一個正處青春期的敏感少年。

這位媽媽想讓兒子好好反省,殊不知在兒子眼裡,她只是在不停地發牢騷,根本不關心自己的感受。

久而久之,兒子不再體諒媽媽,為了保護自己,他不得不「以暴制暴」。

所幸這位媽媽及時醒悟,改變了溝通方式,才讓母子關係得到了緩和。

「抱怨式教育」也許在短期內有效,但是長期來看,它只是以親子關係為代價,來換取表面的和諧相處罷了。

到最後,家長仍然指責孩子不懂事,孩子則痛斥家長不分青紅皂白。

好端端的家庭,就這樣變成法庭。

如果家長少一分抱怨,多一分理解,那麼孩子就能少一分敵視,對父母多一分愛戴。

「抱怨式教育」是毒藥,唯有理解和包容,才是一切家庭矛盾的解藥。

家,是休息的地方,不是爭鬥的地方。

家,是談愛的地方,不是結仇的地方。

如果只是把家當作宣洩情緒的場所,那麼家的溫馨就會蕩然無存。

與人相處,要好好說話,與家人相處,更要如此。

家人是需要悉心呵護的珍寶,不是可隨意處置的私人物品。

家可以充滿幸福的回憶,也可以充滿悲傷的過往。

它的模樣究竟如何,就看身處其中的人,是否坦誠且克制了。

當雙方可以互相照顧,互相體諒時,一個家自然能迎來真正的幸福。

5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