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下半場,別掉進這3種思維陷阱

歸因效應:警惕自我感覺良好

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人:

有些人碌碌無為卻怪父母沒給他好的出身,有所作為則是自己天賦異稟;

有些人項目失誤時怪同事領導沒溝通清楚,項目成功時則全是自己的付出;

孩子成績一般怪老師不會教書育人,孩子稍有進步則是自己監管得當的功勞。

這就是典型的「歸因效應」:將成功歸於自己,將失敗歸於除了自己以外的因素。

電視劇《知否》中,墨蘭常常讓人恨得牙痒痒:其他姐妹有什麼,她也一定要有,爭不過就使心機得到。

遇到稍有不如心意的事情,就哭訴自己是個庶女身份,得意時卻覺得是自己天資聰慧,是自己應得的。

但她聰明反被聰明誤,因為太計較眼前的得失,不受人待見;太張揚,常把過錯推給他人,給自己樹敵無數。

最終她被丈夫嫌棄,丫鬟出賣,連娘家人都對她視而不見,猶如空氣。

墨蘭聰明、漂亮,不會的事物很快能學會,又深得父母寵愛,卻因為自傲把自己送入深淵,這樣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。

居功自傲的最後無疑是在畫地為牢,困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圈子裡:別人進不去,自己出不來。

德國詩人海涅曾說過:「反省是一面鏡子,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,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。


人們常說「失敗是成功之母」。

究其原因,是因為失敗能暴露我們存在的問題,讓我們有機會反思自己的不足,認識到自己的局限,然後加以改進。

如果一個人一味地指責別人,不反思自己,就會一直原地踏步;如果一個人能反思自己,尋求問題的本質,就會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。

經常聽到一句話:「讀的書多了,可以讓你認識到自己的渺小。


因為我們學到的知識越多,就越覺得知識無邊界。

同理,自省也可以讓人認識到自己的渺小,不斷反思,不斷找到問題所在,才發現學無止境,才能更好地汲取新的知識。

2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