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別把親家當「親人」,會害了子女!

親家利益共享,是最扯不清的事情。

古人為什麼苛求「門當戶對」?

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單純。

通常,兩個原生家庭的條件差不多,子女的觀念、婚配條件差不多,更容易促成婚姻。
這僅僅是一個方面。

更重要的是,兩個家庭,都希望通過聯姻的方式,保護自己的財富。
藉助親家的勢力,能夠讓自己的家庭節節高。

看看王羲之和郗璿結婚,有東床快婿的典故。

其典故背後,是東晉初期的家族勢力的比拼。

當年,王導、庾亮、郗鑒、桓溫、謝安都是大家族的代表。
王羲之是王導的晚輩、郗璿是郗鑒的女兒。

郗鑒又是制衡王、庾兩家的關鍵人物。

不難發現,門當戶對,在古人眼裡,就是「給家庭,錦上添花」。

父母的想法,肯定是以家業為重,不是以子女的感受為重。

到了自由戀愛的時代,我們還苛求「門當戶對」,是不是有些落伍了?

我們要給門當戶對,賜予新的含義。
比方說,三觀比較一致。

兩個年輕人都讀了差不多的書,有同樣的追求;兩個年輕人可以白手起家,信念是一樣的。

現在要保護家庭的財產,依靠的是法律,而不是「聯姻」
俗話說:「借錢是親家,討錢成冤家。

親家相處,就別盯著什麼利益,也不要輕易把利益捆綁在一起。

親家是兩個家庭,子女有小家庭,算起來是三個小家庭。

不管是一起創業、還是借錢,都要謹慎。
最好是把家業處理權,交給子女,老人少過問。

若是家業不多,拒絕幫助親家,也是應該的。

3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