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11月24日,一位老人的突然離世震驚了武漢市民。
下午六點左右,老人堅持要老伴兒李玉珍去洗碗,李玉珍轉身進入廚房不久,樓下便傳來驚悸地喊叫。
李玉珍返身回到卧室,只見窗戶大開,向窗外看去,小區的樹冠上,一頂熟悉的絨線帽正在風中輕輕搖蕩,彷彿在向她做最後的告別。
還是沒能阻止住他,李玉珍絕望地昏倒在地上。
這位跳樓的老人名叫江詩信,全國其它地區的人對他的名字會感到陌生,可他卻是武漢的一位名人。
去世時他71歲,一個71歲的老人,為什麼會如此受到武漢普通民眾的關注呢?
原因是他用14年的實際行動實踐著樸素的人生目標,以他微如芥豆的努力在捐資助學的路上不屈地跋涉和奉獻著。
他的舉動和信念,感動了千千萬萬的武漢大眾。
事情還得從1985年說起,那一年,江詩信從他工作多年的紅山區水產局嚴西湖漁場離休了。
誰也沒想到,這個平時寡言少語的老頭竟然決定自費去復旦大學學習攝影。
按照對任何事情都要疏理出一個邏輯的慣性,人們推想,也許此舉正是江詩信為了加強與社會溝通才做出的決定。
搞攝影就必須深入社會,而作品創作就是為了尋找與社會的共鳴。
這當然只是別人對江詩信的善意猜想,而他自己卻未必有多麼強烈的溝通需求,他只想聽從自己內心的意願去做自己該做的事。
但這一來,卻使江詩信走上了一條連他自己也沒料到的晚年生活之路。
1992年春天,江詩信以「家鄉巨變」為主題,到自己的原籍鄖西及革命老區紅安等地進行攝影採風。
在記錄了大量的山水、村舍之後,江詩信將鏡頭對準了普通的質樸山民。
他想從普通人的衣著、表情來窺視和反映人們物質和精神上的「巨變」。
然而鏡頭裡捕捉到的一幀幀畫面卻讓江詩信的心情變得沉重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