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老了,走不動了!就會發現兒女的「3個真相」:殘酷又現實

俗話說:「狗急了會跳墻,兔子急了會咬人。
」話很難聽,但是讓我們看清楚了一個道理:正常的情況,是看不清人的,只有情急之下,人性才會暴露。

人生路漫漫,還能走動的時候,家庭運轉是順溜的,一切都正常。

當你老了,走不動了,再去依靠兒女,發現和之前大不一樣。

從走著,到躺著,看似是父母個人的事,其實是家庭的一個拐點。

1/4
人老了,走不動了!就會發現兒女的「3個真相」:殘酷又現實

01
第一,真正孝順的,是沒什麼出息的兒女。
多數父母認為,小時候讀書厲害,懂得賺錢的兒女,以後就靠得住。

畢竟,兒女的實力,擺在眼前。
父母也以有能力的兒女,作為自己的驕傲,平時和親戚朋友互動,開口就點贊。
終於,兒女飛出故鄉,變成了外地的金鳳凰,甚至一溜煙去了國外。
沒有能力的兒女,慢慢活成了家庭裡的「邊緣人」。

當然,這樣的兒女,也走不遠,多半是家庭附近幹活,或者沿襲老一輩的田土。
當父母很老了,要人照顧了,是去遠方的兒女家,還是在附近的兒女家。

答案不是父母說了算,而是兒女的決策。
明朝內閣首輔大臣張居正,出生在荊州府江陵縣,十二歲考中秀才,十六歲中舉人,二十三歲考中進士。
讀書的路,越走越順,人也越走越遠,終於到了京城做官。
張居正的父母過世,按照規矩,他是要回家守孝的。

可是官職在手,怎麼能夠拱手讓人呢?
為了兩全其美,張居正創造了一個套路——奪情。

也就是說,為了大局,不要回家鄉盡孝,只要穿素服上朝就行了。
對他的做法,褒貶不一,但是從父母的角度看,多半是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的。
「遠親不如近鄰」,當兒女走遠了,還不如鄰居。

這樣的道理,我們都知道,但是在走不動的時候,才真正明白。
走不遠的兒女,照顧父母,也會有牢騷,但是於心不忍,也就把父母的事情,扛住了;生活在底層的兒女,收入不高,但是把小窩擠一擠,也就多了一個床位,讓父母住了。
高樓大廈裡的年輕人,有出息,但是父母相伴的時候,總是少之又少。

2/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