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:深度思考

一個人成長最快的方式:深度思考

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: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,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?



一個高讚回答這樣說:



在我看來,思想的深度跟年齡的關係並不大,很多時候,我們只是沒有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。

深度思考,就是能夠透過表現的現象去發現本質。

探尋本質的人與流於表面的人,成就屬於誰,不言而喻。

正如電影《教父》的作者馬里奧所說:

在一秒鐘看到本質的人,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,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。



孔子曾說: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



如果一味讀書而不去思考,就不能理解書本的內容,更不能合理、有效地利用知識來提升自己。

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路人胡適的英語老師,稱號「博士之父」的出版家王雲五先生,就是善於深度思考的代表。


幼年時,王雲五被父親送到五金店做學徒。

但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求知慾,邊做學徒,邊到夜校惡補英文;

用自己微薄的工資,分期付款買下全套《大英百科全書》,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讀完。


後來,王雲五也是通過這種深度思考的方法,來自學英語寫作。


他先找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,熟讀幾次後譯成中文;

一周後再將中文反過來譯成英文,且在翻譯期間,絕不查閱這篇作品的英語原文;

只等翻譯完成後,再與原文對比,找出自己所翻譯的錯處,還有那些不夠精良之處。

正是這樣日復一日的練習,讓王雲五先生積累了紮實的英文功底,也為日後從事英語教學和出版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

他接連擔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等職務,掌握當時中國的圖書命脈。


當時的信息技術遠不如現在發達,學習的環境也不如現在安逸。


但是善於深度思考的人,仍然能夠通過深度思考,將知識留存率大大提升,改變著自己的命運。


可見,深度思考的程度,不但決定了一個人成長的速度,也拓寬了人生的道路。

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遜說:我們必須時時進行思考。

今天這個世界,總是讓人感到陌生和壓力,甚至有些恐懼。

只有深思熟慮,才能戰勝愚昧,在積極的思考中勇敢地走向未來。

深度思考,有利於建立個人的認知體系,擁有了成熟的認知體系,就可以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。


如果說知識體係是將書本上的概念在頭腦中形成串聯,那麼認知體系,就是利用這種知識串聯,在遇到問題時幫助自己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。

正如萬維鋼老師那段精彩的解說:

考試得了高分,不叫有知識;茶餘飯後能高談闊論,也不叫有知識。

這些場合下知識雖然有用,但都不太牽扯到具體的得失,所以只是智力遊戲。

只有當局勢不明朗、沒人告訴你該怎麼辦,而錯誤的判斷又會導致一些不良後果時,你要是能因為有知識而敢於拿一個主意,這才算是有真知識。

請注意,這不是在說實用的知識才是知識,而是在說,只有當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的時候,它才是你的知識。

顯然,一個是懂得概念,一個是應用到實際中,來解決問題。

周嶺在《認知覺醒》也曾提到:

在個人成長領域,沒有最優、最確定、最權威的認知體系,只有最適合我們當前狀態的認知體系。

這就應了那句:聽過很多道理,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。

原因就在於也許你每年讀過100本書,卻沒有做到深度思考、知行合一。

到最後,道理就在那裡,但你由於沒有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,依然解決不了自己眼下的困難。

建立深度思考的思維模式,最重要的就是要拋棄一帶而過的做法,凡事多問個為什麼,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縫合。

正如洛克威爾說過的:真知灼見,首先來自多思善疑。



這讓我想起了經典的《管道的故事》。

義大利中部有一個山村,村裡想要將兩千米外的河水,運到村廣場的水缸里以方便村民取用。

於是僱傭了柏波羅和布魯諾這兩個年輕人來負責運水,並承諾每運一桶水將獲得一分錢的酬勞。

兩個年輕人雄心勃勃,都希望能通過一個機會,成為村子裡最富有的人,眼下機會來了。

布魯諾算到:一分錢一桶,一天就是一塊錢,這樣的話我一周就可以買雙新鞋子,一個月可以買頭牛,六個月就可以蓋一間新房子啦!

但柏波羅想要修建一條管道,徹底解決運水的問題。


於是,他只用一部分時間用來提水,而另一部分時間,他就用來建造管道。

柏波羅深知在堅硬的岩石和土壤中挖管道的困難,而且管道的建成不是一兩天的事,但是他堅信這種短期的痛苦能夠帶來長期的回報。

就這樣,在布魯諾在完成提水工作享受假期時,柏波羅卻在利用晚上和周末,一點一點地挖管道。

一寸變一英尺,然後發展為10尺、20尺、100尺......

日復一日,當管道修建完成時,柏波羅徹底告別提水。

而很多人看到水通過管道源源不斷流到水槽裡,都紛紛搬到這個村子,從此村子也越來越繁榮。

不管是吃飯還是睡覺,水都在管道中流動,柏波羅的收益也越來越豐厚;

而布魯諾也因為管道的建立而失去了工作,成為富豪的夢想也隨之破滅。


成甲說過:

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,甚至不是來自經驗,而是來自經驗總結、反思和昇華的能力。

正是這種深度思考的能力,能夠讓人看到事物之間的關聯,然後將它們縫合起來,為我所用。


香奈兒前CEO莫琳·希凱的《深度思考》簡介中,有這樣一段話:

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奮,註定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徒勞。

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當下,在競爭激烈的高階領域,決勝的關鍵不在於知識的多寡、勤奮的程度如何,更在於是否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
在漫長的人生中,如果能夠從簡單的機械化知識搬運,轉變為高級的知識轉換,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、從而將新知與舊知充分縫合,來增加知識的留存率。

1/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