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討厭一個人時,請想想「追蛇效應」
從前,有一個農夫去野外割草。
草叢裡忽然冒出一條蛇,咬了農夫一口。
農夫很氣憤,拿起鐮刀,追趕蛇,一定要以牙還牙。
過了一條田埂,跨過一條小溪,蛇一溜煙就不見蹤跡了,農夫倒地,毒發身亡。
這就是「追蛇效應」。
意思是說,人在情緒之下,常常做出本末倒置的事情,為此丟了性命,也是有可能的。
回到現實生活,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難題:「討厭一個人,要不要跟他翻臉?」
別急著給出答案,想一想,若是討厭一條蛇,要不要和它糾纏?
既然傷害已經發生了,就是你把蛇剁成肉醬,熬成粥,喝下去,也解決不了問題。
以生衝動的方式討厭一個人,就是在傷害自己,不如保持理智,學會高水平的處理方式。
01
厭惡別人,會持續消耗你自己。
北宋的文豪蘇軾,一出場就被考官歐陽修點贊:「老夫當避路,放他出一頭地。
」
就在蘇軾春風得意時,王安石變法開始了。
朝廷上的官員,分為兩派:守舊派,變法派。
蘇軾站在守舊派的一邊,對變法表示懷疑,也常常提出反對意見。
吵鬧了好一陣子,蘇軾主動請求外調,去地方工作。
沒有每天面對王安石了,但是他內心厭惡感,卻沒有消失。
他寫下《湖州謝上表》,把情緒也帶上了:「陛下知其愚不適時,難以追陪新進;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養小民。
」
接著他的文集里,收錄了很多帶著情緒的話,「烏台詩案」順勢而生。
經歷了牢獄之災,蘇軾被貶黃州,弟弟蘇轍也因此被連累。
王安石變法失敗后,司馬光作為守舊派的代表上位,並最迅速地把變法的政策,全部取消。
蘇軾在地方繞了一圈,發現變法的利弊,認為變法也有積極的一面,應該綜合考取捨去。
此時,他說司馬光就是「司馬牛」,太走極端。
得罪了司馬光,蘇軾再次開啟被貶的生涯,最遠還去了海南,整天吹著苦澀的海風。
對別人的事情評頭論足,對自己的處境卻一無所知,這讓蘇軾吃盡苦頭。
慢慢,他就明白了,討厭一個人,給臉色是不對的,因為「臉」是自己的,一旦扭曲起來,只會折磨自己。
從人際關係和人生看,持續性討厭一個人,會有更糟糕的結局。
其一,被你討厭的人,也會討厭你,從而變成你的對手,甚至是敵人。
人生一旦四面受敵,就肯定沒有好日子過了。
其二,帶著「討厭」的情緒過日子,吃不好,睡不好,整天都是不安寧的,大概率會拖垮自己的身體。
其三,動不動就丟臉色,在壞關係里的一把火,讓對方憤怒起來,結果不敢想象。
其四,討厭是不能處理問題的,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心情而已。
當你討厭過後,發現自己已經耽誤了處理問題的時間。
其五,把討厭的情緒帶回家,親人也會因此被傷害,家裡的貓貓狗狗都會成為出氣筒,引發雞飛狗跳的局面。
討厭一個人,就像射出一支箭,箭頭對著自己和家庭。
02
及時止損,才能救贖自己。
經歷了人生的沉沉浮浮,蘇軾開始調整自己。
有一天,蘇軾和蘇轍在蒼州和梧州之間見面,坐在路邊的一家麵館。
蘇轍嘗了嘗面的味道,難以下咽;咀嚼一番,更難受。
蘇軾卻來個囫圇吞棗,不管味道如何,還說:「生活已經夠苦了,還有必要咀嚼嗎?」
蘇軾的弟子秦少游知道這件事之後,說:「此先生『飲酒但飲濕』而已。
」
放棄了所有的「討厭」,蘇軾終於變成了大家公認的「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」。
演員陳道明聽了別人的指指點點后,說了一句話:「我知道我不會處理這些事情,所以經常採取的方式就是躲,我不扛,我躲遠點就行了。
」
把別人說的,做的,太當一回事,就是扛起了不必要的壓力,壓垮了自己。
躲開,不去扛,看起來是無能,其實是無用之大用。
人最聰明的活法,就是:「讓自己做自己,讓別人做別人。
」
最好的社交方式,就是:「一邊遇見,一邊再見。
」
具體 來說,就是做到三點。
首先,討厭一個人,默不作聲地疏離。
彼此有了距離,都是鞭長莫及的樣子,那就誰都不會傷害誰了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厭恨也就消散了。
回憶都變得很淡。
一些新的事情,會取代自己過去的情緒。
然後,討厭一個人,背後不說他的壞話。
你討厭的人,其實是另外一些人喜歡的人。
你說的壞話,肯定會被人傳播和記住,從而傳到當事人的耳朵里,引發矛盾。
背後不說,這也是做人的修養。
最後,討厭一個人,就多看自己錯在哪裡。
一個巴掌拍不響。
所有的矛盾,都是互相的,不能單純認為自己對了,錯誤都是別人的。
若別人錯得離譜,也沒有關係,別人是在低層次的群里而已。
你脫群,過好自己就夠了。
你沒有辦法堵住別人的情緒、別人的嘴巴,但是你可以學會閉嘴,可以放下,主動走開。
03
古人云:「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,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。
」
一樣食物被討厭的蒼蠅蚊子圍住了,其實是自己在變質,散發出難聞的氣味。
遇到討厭的人,其實是自己也有值得被對方討厭的地方,滋生了不愉快的摩擦。
對著鏡子看,與人翻臉時,臉都是歪的,你還人心如蛇蠍,沒必要。
人生那麼短,討厭別人的時間多了,做自己的時間就少了,划不來。
學會向內求,討厭任何人,你都不會翻臉,而是會笑著低頭了。
1/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