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關係再好,隨禮時,要懂得這幾條規矩

朋友之間,隨禮時,要懂得這幾條規矩

01

有這樣一個問題:朋友辦喜宴,給多少禮金合適?

多數人會這樣想:給多了,心痛;給少了,沒有面子。

表面上,「隨禮」是一種儀式,實際上,是把錢花出去了,買了一份人情。
如果你不懂規矩,或者對方沒有真情實意,人情都買不到。

有道是,隨禮見人品。

在朋友之間,要把握這幾條隨禮的規矩,不虧不欠。

02

第一,向弱者隨禮,不圖回報。

元朝末年,民不聊生。

朱元璋家裡幾位親人,先後過世。
但是連安葬的土地都沒有。

當地的一個富家劉繼祖送了一塊地給他,先人才得以落葬。

明朝初年,朱元璋頒發了《教民榜文》:「鄉里人民,貧富不等。
婚姻死傷吉凶等事,誰家無之。
今後本里人戶,凡遇此等,互相周給。


任何一個地方,群眾的錢袋子不會一樣厚實,總有一些窮人,連辦酒的錢都沒有,需要藉助朋友的幫助,才能如願。

因此,你要想辦法接濟窮朋友,借著他辦酒的時候,多給一些錢,並且不要指望回報。

當然,很多人會這樣想:你給的禮金,以後要收回來。
如果你給窮人很多禮金,反而增加了他的負擔。

聰明的人,在給禮金的時候,會說明情況,或者通過贈送必需品來代替禮金。

比方說,有朋友開了店鋪,一時半會沒有周轉自己,你可以送一個紅包,另外借一些錢給他。
這樣的話,事情就擺在桌面上來說了,誰都不虧欠誰。

03

第二,不是真心給你的禮金,就別要。

《呂氏春秋》里記載:戰國時的思想家列子,家裡很窮。

有人把列子的家庭情況,告訴了鄭國的執政者子陽。
子陽立馬派人送來幾百斤糧食,但是列子拒絕了。

列子的妻子很生氣,說:「看吧,一家人都要餓死了。


列子說:「子陽本來沒有打算送東西給我,是別人要求他這樣做的。


有句話說得好:「不是你的傘,不要去躲雨;不是你的菜,不要伸筷子。

那些假惺惺的朋友,你就不要和他禮尚往來了。
他送禮給你,要學會拒絕。
雖然他一片熱情,但是他的本意不是這樣的。

尤其是在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的人,收禮到時候,要特別小心。
虛偽的人,都會找機會巴結你。
你收禮太多,就是犯錯誤;你和虛偽的人打交道,對方就會算計你。

總有一些朋友,是戴著面具和你交往的。
一旦你和他走得很近了,很多麻煩事,脫不了干係。

04

第三,遇到清高的朋友,隨禮要顧及面子。

作家張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:民國時,湘南發生災荒,殷天引家裡斷了糧食。
朋友王楊坐著轎子來訪,然後花高價買走了殷家的一個香爐,還讚不絕口地說,這是古董。

若干年之後,殷天引發現王家用香爐種花。
原來,香爐是仿冒品,王楊這樣做,是擔心殷家不願意接受幫助。

在我們身邊,總有一些人,把面子看得比天更大。
寧願勒緊褲帶,也要在隨禮的時候,爭一口氣,多給一些;要在回禮方面,要大方一些。

如果你發現朋友很愛面子,就要照顧他的面子。
如果對方很窮,就轉個彎來幫他;如果他很富有,就要看他喜歡什麼,不要送一些討厭的禮物。

比方說,遇到農村的養雞的朋友,你不要給很多的錢,要送技術、送銷售客戶給他。
藉助隨禮的機會,不動聲色地幫助他致富。

雖然你可以買走朋友家的雞鴨,但是朋友會覺得過意不去,反而在面子上,多了麻煩。

也就是說,隨禮也要「精準」。
孩子的生日和中年人的生日、老人的生日,不能給一樣的禮物。
給孩子玩具,給大人實惠,給老人健康。

05

第四,遇到喜歡攀比、非常貪婪的人,不必隨禮,還要斷交。

農村有句土話:「肉包子打狗,有去無回。


你的禮金、禮物,歸根結底是現金。
不要因為給錯了人,就虧待了自己。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中說:「禮尚往來。
往而不來,非禮也;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

有些人,你給他再多的禮金,他也不會回禮。
你下次專門請他喝酒,他就不會來。

比方說,某個老朋友,原來和你在一起創業,後來去了遙遠的城市,兩個人就分開了。
他多次請你喝酒,你都請人代禮。
但是之後,他把聯繫方式換了,都聯繫不到了,你還怎麼收回禮金呢?

也有一些人,做任何事情,都在打小算盤,要狠狠地賺一筆。
他的想法,就是斂財。
你要拒絕和他交往。

隨禮是一份感情,不能變成了「真金白銀」的較量,否則就失去了意義。
反而因為銅臭味,令人反感。

06

很喜歡這樣一段話:「交朋友要交有義氣的人,正如聰明的醫師治病前必須切脈考察病根,交朋友也必須考察對方的品德,否則是危險的。

交友,關鍵在人品。
只要人品過硬,才能好好坐下來,談一談利益交換的事情。

朋友相處,其實是利益和感情交織在一起,如果僅僅從某方面去對待,難免會打破內心的平衡,讓感情蒙羞。

無規矩,不成方圓。
不管關係再好,總要有相對的規矩。
不要因為失去了規矩,破壞了自己的人生。

隨禮,是讓雙方友誼的增值,不是一廂情願的行為。

隨禮,是熱鬧的事情,不必因此寒了自己的心。

1/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