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這4條後路的老人,即使再有錢,也難免晚景凄涼

沒有這4條後路的老人,即使再有錢,也難免晚景凄涼

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,哪一個先來,但是可以做到有備無患。

正如《禮記·中庸》里說的:「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。


當我們進入老年,立馬會想到,有了錢,啥都不怕。
畢竟,金錢可以買房子車子,還可以請保姆,安排住院等事宜。

持續往未來看,我們總能有一天會走不動,那時候金錢在手裡,也不能去買東西了,甚至拿起手機都很困難了。

千萬不要迷信「金錢萬能說」,要及時給自己留下後路,避免晚景凄涼。

01

第一,子女爭氣。

人老了,要子女多關照,這不能是道德綁架,更要創造必要的條件。

通常,子女有好的工作,有像樣的家庭,才能騰出一些時間,管一管父母。

若是子女過顛沛流離的生活,或者變成了敗家子,再談贍養父母的事情,顯然是不靠譜的。
也許連子女的人影都看不到。

老人應該在自己健康的時候,力所能及地幫助子女,建立像樣的小家庭。

幫忙帶娃,在子女的工廠里當保安,給子女一些創業的經驗和資金,幫助結婚,都是可以的。

更好的是,從小就培養子女讀書,走上好的工作崗位,有正確的三觀。

子女越爭氣,老人得到的關愛就越多。
就運算元女的孝心不到位,起碼有孝順的基礎,在老人走不動的那一天,總是有辦法的,不會手足無措。

02

第二,夫妻客氣。

在春秋時,晉國有一個叫郤缺的男人,靠種地為生。

他的妻子非常賢惠,常常把飯菜裝好,送到田間地頭。

妻子把飯碗端好,恭恭敬敬地遞給郤缺。

郤缺非常禮貌地接過飯碗,吃完了,然後對妻子表達感謝。
目送妻子轉身回家。

夫妻在一起,客客氣氣的,不為任何困難而爭吵,也不會嫌棄對方卑微。

有一天,大臣臼季看到了郤缺夫妻的行為,馬上向晉文公舉薦,說:「夫敬,德之恪也。
格於德以臨事,其何不濟。


後來,郤缺被任命為下軍大夫,升為卿大夫。

這就是「相敬如賓」的歷史典故。

不難發現,不管夫妻的日子多難,只要一起改變,就一定會變好。

更現實的是,外人喜歡幫助的人,是那些夫妻恩愛,共渡難關的。
那些遇到難題,夫妻就鬧離婚的家庭,外人也是嗤之以鼻的,根本就不想去搭把手。

從中年到老年,夫妻在一起的日子,是最多的,也是最長久的。

人老了,對枕邊人好一些,每天一起散步,一起做飯。
走不動了,還能彼此照顧,這份溫暖,足以感動自己一輩子。

也有很多老夫妻,一人走不動了,另一人就全心全意做保姆,也不見要保姆費。
這是一份莫大的恩德,千萬不要弄丟了。

老年時,一直沒有老伴,手裡有錢,也是凄苦的,回到家也少了煙火。
盡量要避免。

03

第三,鄰里和氣。

隨著時代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人到城裡養老,總把鄰居當成小偷一樣防備。
甚至為了門口的垃圾袋,都能吵鬧好幾天。

在農村,很多鄰居也是矛盾狀態,為了一塊巴掌大的地,都能幾代人一起鬧騰。

鄰居變成了陌路人,在中年時候,不覺得有什麼。
畢竟,家家戶戶都靠自己,你也不差。

當我們老了,就會真正感悟到「遠親不如近鄰」。

老人在城裡,和鄰居關係好一點,就能夠被年輕的鄰居關照。
推著輪椅上下樓,扛起煤氣罐;遇到急事,也能讓鄰居看看,打個電話。

在「太原發布」平台上,講了一位張大爺,住在光華街16號院。

張大爺的女兒在外地工作,老伴過世,過著獨居的生活。

有一段時間,張大爺沒有露面。
鄰居很擔心,打電話給社區網格員。

經過打聽,張大爺在被女兒接走了,虛驚一場。

從這件事,可以看到兩個現象。

一是鄰居對大爺很關心,可見平時大家關係還不錯。

二是大爺在和鄰居互動的時候,沒有到位,應該出門有交代。

注重鄰居互動,對老人沒有害處,千萬不要看到鄰居,就吹鬍子瞪眼,擺出倚老賣老的樣子。

做一個人見人愛的老人,自己的餘生,總是在大家的視野範圍,急事難事都不那麼可怕了。

04

第四,內心喜氣。

人到晚年,什麼心態,就什麼命。

有的老人,手中有千萬財產,但是鬱鬱寡歡,他看誰都不順,對社會不滿;有的老人,沒什麼錢,但是很快樂,因為他感謝美好時代。

晚景凄涼,不僅僅是家庭開銷、子女孝順、鄰居關係、身體健康的問題,更是如何調節心態的問題。

當我們每天朝著陽光出發的時候,內心暖暖的,每天都活在春天裡。

退休金很少,但是吃喝是夠了,沒有什麼憂愁。
時代是穩定的,我們的日子就蒸蒸日上。

不杞人憂天,不翻舊賬,不對人翻臉,不計較得失,霧霾天也會看到笑臉。

所謂好日子,更多是境由心生。
內心的富足,是最大的福氣。

05

別以為晚年就是得過且過。

從六十歲算起,你還得預備過二十年之久,百歲老人,還有四十年。
不積極謀划,怎麼行得通。

金錢是生活的基礎,但是不是全部。
不要整天抱怨錢不夠花,要學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,學會過社會大家庭的生活。

不管多大年紀,不僅手裡有錢,更要心中有愛,眼裡有人。

1/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