兄弟姐妹中,最「命苦」的通常是老幾?太准了,90%的家庭都一樣

美國心理學家簡·尼爾森在《正面管教》中總結出了「情感忽視」對孩子的成長的深遠的影響,包括三個方面:

情感調節困難:父母對孩子情緒回應不及時,缺乏情感上的指導,孩子將很難合理的表達、管理自己的情緒,長大後會出現情感調節困難的問題。

人際關係敏感:由於在家受到的關注度不夠,這類小孩會缺乏安全感。
為了獲得父母更多關注,他們會開始觀察父母的情緒變化,去討好父母。
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,也會過度關注別人的情緒,變得小心翼翼,生怕做錯事。

自尊心低下:這類孩子在一個不受重視的環境中長大,會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優秀,所以才被忽視。
有的人在這種低自尊的情況下,便會努力去證明自己。

回到文章開頭的案例,小張作為家裡的第二個孩子,可能長期處於不受父母重視關注的環境中,形成了較低的自尊感。

於是小張便努力想向別人證明:自己是很優秀的!自己是值得被更多人關注到的!

久而久之,這種行為習慣、心態也帶到了工作中、與朋友的交往中,變得過分爭強好勝。
甚至有時候會通過打壓別人、批評別人,來獲得自信,從而證明自己。

親子依戀程度的差異

根據約翰·鮑爾比(John Bowlby)和瑪麗·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的依戀理論,穩定的早期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情感和社會發展至關重要。

第一個孩子,通常會在父母身上建立起穩定的依戀模式。
而第二個孩子則可能在父母已經被第一個孩子「佔據」的情況下,難以建立同等深度的依戀聯繫。

不過這個理論也存在一定的爭議,有的人認為,不管是先出生的還是后出生的,父母給予的愛都是一樣的,而孩子對於父母的依戀程度也是一樣的,不存在多與少的問題。

譬如,在有些家庭中,父母對更小的孩子投入更多,關係也更親密。

阿德勒的出生順序理論

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(Alfred Adler)是人格心理學的代表之一,他最早提出了出生順序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。

5/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