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自己這樣做,同時也希望別人像自己一樣省儉。
在協會裡工作,江詩信出差、下鄉的車旅費按規定都可以報銷,但他總是將一疊票據掖在身上,全部自費負擔。
有一次到市裡參加表彰會,半夜裡他怎麼也睡不著。
就打電話跟協會的同事說:「住這裡的賓館,一宿需要400元錢。
這足夠一個貧困學生一學期的生活費了,太貴了,我睡不著,想搬出去。
」
江詩信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山裡那些可能因貧困失學的孩子,雖然愛心人士越來越多,協會的力量比自己單幹的時候也不知強出多少倍,但資金仍然是入不敷出。
看著助學名單上的名字每天都在增多,江詩信心裡的壓力也在逐日增大。
他怕自己辜負「希望老人」這個稱號,怕對不住社會對自己的信任。
為拓寬捐款募集渠道,江詩信嘗試用自己拍攝的數百張鄉村兒童的生活照片舉辦攝影展覽,以擴大影響和吸引市民的關注。
有一次,一位女攝影師觀看展覽後,久久站在其中一幅照片前不肯離去。
這是一張三姐弟的合照。
最大的女孩兒13歲,名叫陳潔。
她穿著一件大人穿過的舊外套,外套的胸前還有一個明顯的破洞;中間光著膀子的男孩兒叫陳武,八歲的妹妹穿著一件用別針系在一起的舊襯衫。
女攝影師叫郭玉萍,她向江詩信求證道:「山裡的孩子真的這麼窮嗎?」看到郭玉萍懷疑的神情,江詩信直接說出結果:「確實是真的,這三個孩子我只有能力資助其中的兩個,那一個……」
沒等江詩信說下去,郭玉萍打斷了他。
她牢牢地望著江詩信的眼睛,當確認這雙渾濁的老眼中完全寫滿真誠後,郭玉萍被深深震動了。
一為貧困的孩子;二為這個心地善良的老人。
她請求道:「江老,您看由我來資助剩下的那個孩子行嗎?」江詩信笑了,他臉上的皺紋幾乎堆成了一朵菊花。
江詩信的愛心行動像投入湖中的一枚石子,漣渏在一圈圈放大並蕩漾出去。
張春英是漢陽造紙廠的一名退休女工,她含著熱淚找到江詩信,要求捐助三名兒童,雖然她每月的退休金只有300元。
紅山區政府的幹部也加入了進來,通過江詩信,他們與失學的孩子結成了穩定的「對子」,有300名兒童得到了捐助。
國信武漢分公司的70名員工也與失學兒童建立了一對一助學幫扶的「對子」,並且公司還捐出35萬元為鄖西縣三官洞村新建了校舍和購買了教學設備。
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了「江詩信愛心接力小組」,準備將助學活動一屆一屆的傳下去。
愛心人士多了,協會的力量大了,但這絲毫沒有減輕江詩信自己的工作強度。
他仍然沿襲著以前舊的捐助方式,幾乎每件事都要親力親為,每一筆款子他都要親自送到孩子們的手上。